大家好,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,就是关于手机屏幕上出现救生圈的问题,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手机屏幕上出现救生圈的解答,让我们一起看看吧。
孩子羡慕别人拥有的,其实潜台词就是发现了自己和别人的不同,别人有,我没有,我也想要,这样的罗辑思维。其实这是一件好事情,说明孩子具备了观察和发现的能力,并初步建立了自己的罗辑思维。
其实羡慕别人拥有的东西,很正常,哪怕成年人也会有羡慕别人的时候。对于孩子,最关键的是如何接下来引导如何发展这样的羡慕。
图片来源于网络
6岁的朵朵是个好奇的孩子,也是个毛绒玩具控。有一天她到我姐家来玩,看到姐姐女儿轩轩的各种毛绒玩具,特别兴奋,也很羡慕,特别是放在沙发上的龙猫,她特别想要。
她兴奋地跑过去,轻轻摸了一下,然后看看我,姐姐,和轩轩,问我姐说:“阿姨,姐姐怎么这么多毛绒玩具呀?我都没有。”姐姐说:“这是别人送的呀!”
图片来源于网络
“那这个可以送给我吗?”朵朵指着龙猫说。这个时候在一旁的轩轩炸开了锅,抢过龙猫说:“不行,这是我的。”眼看两个孩子就要打起来了。
我蹲下来对朵朵说:“朵朵,这个龙猫很开爱,眼睛很大对吧?”她兴奋地肯定了我的回答。我接着说:“朵朵很喜欢这个龙猫,轩轩姐姐也很喜欢,怎么办呢?”朵朵有点着急,说:“我真的很喜欢这个龙猫,我想把它抱回家。”
图片来源于网络
我接着说:“可轩轩姐姐才是龙猫的主人,就好像你是你家皮卡丘的主人一样。你愿意把皮卡丘送人吗?”“不不不,当然不愿意。”“是的,我相信皮卡丘也不愿意离开你,龙猫也不想离开轩轩姐姐。”
“嗯嗯,是的。那我可以和龙猫玩吗?”“你可以告诉姐姐你觉得龙猫非常可爱,想和龙猫玩一下,可以吗?”我微笑着说。她兴冲冲跑去问轩轩,结果轩轩还沉浸在朵朵要拿走龙猫的恐惧中,完全不愿意。
朵朵开始哭了,我接着对她说:“朵朵,我看得出来你很难过,是因为姐姐不愿意把龙猫给你玩,你希望可以玩一下龙猫,是吗?(共情)”
图片来源于网络
她抽泣地点点头。我接着说,“很遗憾姐姐拒绝了你,也谢谢你没有跟姐姐硬抢龙猫。你家也有很多毛绒玩具是姐姐没有的,要不要和姐姐分享一下呢?”她想了想,冲到轩轩面前说:“姐姐,要不你带上龙猫去我家玩儿吧,我家也有毛绒玩具,我最喜欢皮卡丘了,我们可以一起玩。”说完,俩孩子抱着龙猫就出去了。
方法很简单:
1.认同孩子的感受。喜欢龙猫,龙猫很可爱,是的,我也这么觉得。
2.启发式提问。朵朵喜欢龙猫,但龙猫是轩轩的,问朵朵怎么办?
图片来源于网络
3.尊重。尊重朵朵喜欢龙猫,尊重轩轩对龙猫的所有权。
4.共情。当朵朵被轩轩拒绝时,认同朵朵的感受,和她共情,让朵朵感觉被理解。
5.关注解决问题。轩轩有龙猫,朵朵也有很多毛绒玩具,可以一起分享。
6.和善而坚定对待孩子。喜欢没有错,喜欢不一定要占有。别人的就是别人的,自己也有别人没有的。
第一:孩子羡慕别人的东西具体是什么?是物质上的,比如某些玩具?新衣服?别人家的大房子?别人家的好车?别人的名牌服装?或者是你的孩子羡慕别人的温暖的家庭氛围和环境,一个疼爱他们的爸爸妈妈,一个宽容轻松成长性的家庭氛围?
第二:孩子羡慕不是什么坏毛病,人都是这样的,自己没有的东西就会心生羡慕,也希望自己能拥有。如果孩子一直生活在:我不如别人、别人有的我什么都没有的心态或者环境中,也同样是另外一个极端。当孩子在比较中开始有点小自卑时,家长的引导很关键。
第三:家长的引导很重要,真的很重要。如果孩子羡慕别人的物质生活,在家庭经济能力允许的范围内,适当的满足孩子也真的不是什么坏事。如果孩子羡慕的是别人家温馨的家庭环境和氛围,家长就要努力去营造这种温暖的感觉。
第四:孩子发现别人和自己的不同,别人有的东西自己没有,家长就要站在另外一个维度去引导孩子他们有的东西别人也没有,差别竞争才能帮孩子更快的找到自信。比如:
1.别人有大房子,你的孩子有一个温柔的妈妈。
2.别人有一双新的运动鞋,你又收获了很多本自己喜欢的新书。
3.别人暑假到处旅游,你的暑假可以在乡下的爷爷奶奶家享受美好的乡村生活。
……
差别竞争,能够帮助孩子更好的认知自己的优势,所有人都会比较,在比较中差别竞争能够让孩子找到让他们内心舒服的那个平衡点,这样孩子才不至于走极端。
当然孩子不走极端的前提是我们的家长不要走极端,对物质的追求没错,对精神的追求更没错,孩子的任何问题需要的是引导,而不是把你的观点灌输给孩子。
孩子的成长是逐步塑造三观的过程,面对形形色色的外部物质诱惑,他们需要父母引导着去学会如何自处。
这时候,父母对孩子需要的满足程度以及个人的示范作用都会起到重要作用。
当父母发现孩子老是羡慕别人拥有的东西时,首先需要马上自问一个问题:“我是不是对孩子满足得太少了?”
这绝不是一个毋庸置疑的问题,因为“多”与“少”是一个人凭借自身经验产生的一种主观感受,有些父母童年的物质生活十分贫乏,当他们将自己过去标准沿用至今时,所谓的“多”与当前事实相比往往远为不足。
而他们的孩子却是成长在当前的环境下,因此这种不足感是合情合理的。
如果一个孩子的合理需要一直得不到满足,他自然会去羡慕他人所拥有的东西。
如果是这样的原因,父母应该要多在合理范围内满足孩子的需要。
但如果孩子已经拥有平均水平线以上的物质条件,但依然羡慕别人拥有的东西,那么父母就要思考:是不是之前让孩子产生了一种错觉,只要是他想要的东西,他就一定要得到才行?
被过度满足,没有建立起合理界限感的孩子往往会有这样的观念。
父母要注意在生活中多引导孩子明白,他不可能得到所有自己想要的东西,买玩具的钱只有这么多,他需要做出取舍。
家长自身示范在生活中有所节制,有所取舍,孩子就会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。
]如果更深一点探索,也许我们会发现,追逐物质的孩子在情感需要上没有得到足够的满足,或个人价值方面没有足够自信,于是他们需要用超乎他人的物质条件来获取自尊与他人的认同。
不要惊异、怀疑于“这么小的孩子就懂这些?!”是的,他们很早就本能地懂得了这么去做。
作者简介:曹怀宁,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,咨询实践超千小时,主擅领域包括婚恋情感、人际交往、两性心理、人生规划、家庭关系等。自2011年开通新浪微博以来,粉丝六万多人,坚持定期回复私信,无私为近六千名求助者提供咨询,咨询解答超千万字。《婚姻与家庭》杂志特邀专家,多家媒体签约撰稿人。欢迎关注我的个人自媒体(微信公众号、新浪微博、知乎、头条号)。
我是这样做的。
孩子现在八岁,经常会说某某有手机玩,我也要一个。我说那你还有新衣服呢,她又没有。她想了想,额,也是哦,就不再说话了。
有时候会说,谁谁的妈妈很会绑辫子。我说你觉得很漂亮是不是?她说是。我说我也会啊,但是我觉得小学生呢,还是简单一点好,绑一个马尾干净清爽的样子也挺好的,因为你那么可爱,怎么绑都好看。她哈哈哈的就笑,有道理。
有时候小孩子想的没有那么多,只是单纯的觉得她有而我怎么没有。巧妙一点的聊天,从另一方面夸夸她,让她把注意力引到自己所拥有的东西上,其实她也立马有了幸福感。
除非是真的很内向很自卑的孩子,别人有的她都没有,她有的别人基本都有。所以在某些方面也要适当的满足孩子,我觉得一个得到满足的孩子更容易得到快乐。
到此,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手机屏幕上出现救生圈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,希望介绍关于手机屏幕上出现救生圈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。